澳科大中医药团队研发「即用型」CAR-MSC纳米平台 为急性髓系白血病提供免疫治疗新策略

2025/11/18

澳科大中医药团队研发「即用型」CAR-MSC纳米平台
为急性髓系白血病提供免疫治疗新策略

近日,澳门科技大学中医药学院吴其标教授和中药机制与质量全国重点实验室范星星副教授团队,基于中药抗肿瘤免疫活性与细胞治疗技术,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治疗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团队成功构建了一种仿生型通用基于嵌合抗原受体(CAR)-间充质干细胞(MSC)纳米系统,实现了对AML的协同免疫治疗。CAR-MSC纳米平台具有较强的治疗效果,可有效应用于多种肿瘤,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研究团队研发的aCLL-1 CAR-MSC纳米平台示意图

当前,基于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的疗法在AML治疗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制备周期长、个体化定制成本高、肿瘤浸润能力有限以及易引起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等副作用。为解决上述问题,研究团队转向具有天然肿瘤归巢能力和低免疫原性的间充质干细胞,并将其与CAR技术相结合,构建出可「即取即用」的通用型CAR-MSC纳米平台。

研究团队以C型凝集素样分子-1(CLL-1)作为研究靶点——该标志物特异表达于AML细胞及白血病干细胞表面,而在正常免疫细胞中几乎不表达,具有很好的靶向性和治疗安全性。研究人员进一步利用金属有机框架ZIF-8结合天然抗癌化合物紫草素(Shikonin, SK),并用工程化的aCLL-1 CAR-MSC进行修饰,构建出具有「双重靶向」能力的仿生治疗体系。

团队在体外成功构建了高表达aCLL-1的CAR-MSC,同时,验证该系统在体外具有良好的AML细胞杀伤效果和有效诱导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CD),启动抗肿瘤免疫应答。在AML原位及皮下肿瘤模型中,该系统表现出优异的肿瘤靶向性与富集能力,并观察到一定的AML肿瘤生长抑制趋势,同时对肿瘤免疫微环境的调节起到了积极影响。此外,该系统在健康小鼠中展现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与安全性,未引起明显的系统毒性或器官损伤。

该研究首次报导了将CLL-1靶向的CAR-MSC与仿生纳米技术相结合,构建出一种可协同化疗与免疫治疗的平台型技术,不仅克服了传统CAR-T疗法在实体瘤及免疫抑制微环境中效果有限的瓶颈,也为开发适用于多种恶性肿瘤的「即用型」纳米药物提供了新思路。

上述成果以 “Biomimetic universal CAR-mesenchymal stem cell nanohybrids for potent anti-tumor therapy”为题,发表于生物医学工程领域顶刊Bioactive Materials (IF=20.3,期刊领域排名3/124)。澳科大为论文唯一署名机构,吴其标教授和范星星副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中药学博士研究生杨浪瑜同学为论文的第一作者。

该研究工作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澳门科学技术发展基金联合资助、澳门科学技术发展基金、Neher博士生物物理与创新药物实验室以及中药机制与质量全国重点实验室基金的支持。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bioactmat.2025.11.004